活跃老化,然后呢?
随着中国台湾省人口高龄化的比例逐年攀升,社会上也出现一些改变,例如越来越多主打50岁以上组群的产品、服务。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看,这样的做法很好,因为让到了这个年纪的人,不会对于未来的日子感到过度焦虑,甚至可以开始积极安排自己的第二或是第三人生。但是从极端的另外一面去看,这样的做法不就是要掩饰我们对于「老」的恐惧吗?只要把老后的生活刻划的很美好,就以为可以不用担心自己会老。
可是不管怎么美化,我们有一天也终于会老,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有想过你会用什么的态度来面对吗?你当然可以继续否认那一天会到来,因为媒体上常报导一些年纪很大的长者,生活作息和年轻的时候相去不远,甚至有更活跃的生活型态。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那样,其实也很好;但非常残酷的事实就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对「老」免疫。
以现阶段的数据来看,每5~6个超过65岁的人,就有一个可能会有失能,约莫每13个超过65岁的人,就有一个可能会有失智的状况,而且年纪越大,罹患失智症的风险越高。假设同时失能与失智的比例占了2%,那么就是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在65岁以后有可能失能、失智。当然失智、失能不表示你的人生就变灰色了,你就没有办法过一个活跃的老年生活。
我们不该有失控的乐观想象
过去社会上对于老的刻画过于负面,但现在我们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度的美化的老后生活的想象。多数人的天性就是过于乐观的,如果我们又把未来勾勒得非常美好,那么如果哪一天梦想幻灭了怎么办?就好比你在订房网站上订下了自己梦想中的房间,到了现场一打开门才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你的失落感受肯定更大。
与其过于乐观,我们更该如实的去认识老后的生活是怎样的样貌,不要只听那些好听动人的故事,偶尔也该听一些凄惨的故事。唯有在多元的讯息接受下,我们才有可能对于未来的生活有比较真实的想象。
人生不就是生老病死
在倡议活跃老化的同时,我们真的也该鼓励大家去思考如果哪一天病了、哪一天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前主播傅达仁因为重病,希望透过安乐死的方式结束生命,社会上也普遍给予尊重。但除了傅达仁先生之外,有多少人是重病想要寻短的,这当中又有多少人有机会好好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http://www.030j.com/
虽然现在从小学开始就有所谓的生命教育,但我们的社会对于死亡这件事的态度是隐晦的,不愿意去面对的。如果一直闪避,我们怎么有机会在台面上理性的去讨论安乐死或所谓尊严死这样的议题呢?除了死亡之外,怎么面对自己有一天可能失能、失智,也都是该列入清单的课题。
我们该对生命有所期盼,但不代表每个人都会一帆风顺,一时的翻船,回首时也不见得就是不好。诚实面对生命的不同阶段,提早思考what if… 相信会让你更从容面对未来,特别是人类历史上从没发生过的超级高龄社会结构!
- 上一篇:无力举水杯 竟是脑中风 2017/11/30
- 下一篇:预先活血通络 不怕变天这酸那疼 2017/11/16